用镜头讲述萨克森文化 《SAXONIA》与你娓娓道来
[ 品牌文化] 2015年6月,德国萨克森州钟表公司朗格发起一个展现萨克森个性的文化项目,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逄小威先生应邀参加此项目的拍摄工作,历经一个月,逄小威先生的足迹遍及整个萨克森州,用镜头记录了萨克森州的自然、人物、建筑、城市、手工艺等方方面面。2016年4月26日,朗格与逄小威先生合作的项目正式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萨克森:德国精湛工艺的家乡--逄小威摄影展"用黑白影像,述说着萨克森州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遗迹、人文关怀、自然风光、艺术成就和工艺传统。作为项目的发起者,朗格将这些珍贵的作品集齐成册,《SAXONIA》摄影集同步正式发布。
《SAXONIA》摄影集萨克森州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残酷的战争培育了人们乐观和不屈的精神,皇权和宗教的更替孕育了这里绝美的文化风景,精益求精的工匠哲学交织出萨克森现代与传统的赞歌。《SAXONIA》摄影集收录了逄小威先生在这片广袤大地上拍摄的百余幅作品,从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到历史名城莱比锡,从现代之都开姆尼茨到钟表工艺重地格拉苏蒂,逄小威先生亲身经历和感受着这片土地上的那些震撼,圣母大教堂、古代艺术大师画廊、火车总站、蓝色奇迹大桥、茨温格宫、砂岩奇景、易北河畔、德累斯顿街道、朗格夹板雕刻……黑白明暗间的光和影,构造出一个真实、朴素却又饱含情感与匠心的萨克森面貌。
火车总站大厅 德累斯顿 作者:逄小威久居欧洲的旅奥地利华人女作家常晖,以自身对萨克森历史背景、自然风貌、人物个性、建筑特色和工商传统等的深刻理解,为《SAXONIA》亲自撰写了数十篇深度解析,优美的文字、深入浅出的描述、开阔的内容背景,深化了读者对作品及萨克森的认知。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范迪安先生,在为《SAXONIA》撰写前言时提到"这是一次专题的摄影创作,这也是一个通过摄影体现文化主题的展览。逄小威先生应邀前往德国萨克森州摄影的旅程,是他贴近这块土地感受萨克森历史和当代的发现之旅,也是他通过镜头捕捉异国文化风采之旅,更是他穿越中德两国文化边界的思考和创造之旅。他带回来的不仅是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更是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对萨克森的文化体验。"
《德累斯顿: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
德国萨克森的德累斯顿,被誉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虽然20世纪的它曾遭灭顶之灾,却从未丢失它的王族遗风和文化传承。世纪以来,它的艺术女神婀娜多姿,它的精密科技独占鳌头;王公贵族在它的土地上叱咤风云,音乐文学在它的怀抱里生息不已。即便奔腾而泻的易北河,也特意为它折腰,用宽阔的河滩,平缓的水流,为它吟唱大自然的咏叹。
德累斯顿 作者:逄小威18世纪的医学家兼作家特里勒(Daniel Triller,1695-1782)曾著诗道:
可真眼花缭乱哦,
所罗门曾言。
啊,倘若这德累斯顿
能被他看见!
从十字教堂的塔顶环顾德累斯顿,人们看见的,是易北河右侧城区数不胜数的建筑瑰宝,这些包括新市政厅塔楼、圣母大教堂、布吕尔平台、森帕歌剧院、圣三合一教堂、德累斯顿王宫、茨温格宫、宫廷教堂和绿穹珍宝馆等在内的建筑群,集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等诸多风格之大成;河岸左侧的巴洛克区典雅高尚,宁静祥和,布满画廊和古董店的街道,洋溢着令人神往的艺术氛围。这个在德累斯顿大轰炸中未遭太多损伤的新城区,俨然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老城区。
德累斯顿 作者:逄小威
回想历史人物,在瓦格纳、森帕和埃里希.凯斯特纳等音乐艺术文学家,以及古特凯斯和朗格等精密仪表人士之外,人们总会想起萨克森韦廷王朝的那些王公贵族。其中,"强力王"奥古斯特二世(Friedrich Augustus der Starke,1670-1733)会毫无疑问地首先跃入脑海。毕竟,这位力大无比,一生拥有诸多头衔的萨克森选帝侯,为德累斯顿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产。他有生之年的皇家收藏,从绘画艺术品到精密仪器仪表,至今都是其它城市难以匹敌的德累斯顿宝藏。他如痴如醉的中国瓷情结,让他疯狂购买中国瓷器, 1700年时,这位帝王便已拥有超过35,000件精美而昂贵的中国瓷器。不仅如此,这种痴迷还让他灵机一动,突发奇想,决定派人研发欧洲瓷器。几年后,他的御用炼金术士弗里德利希.博格(Johann Friedrich Boettger,1682-1719)在阿尔布雷希茨堡(Albrechtsburg),即德累斯顿郊外地处迈森的那座著名城堡里,用当地的高岭土成功烧出迈森白瓷,从此,萨克森的迈森成为德国瓷都。
德累斯顿 作者:逄小威作为萨克森自由州的首府,美轮美奂的德累斯顿,总令人一见钟情。这个德国东部不可或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其独特的气质,它彬彬有礼间胸怀大志的禀赋,温文尔雅里不露声色的锐气,毫不费力地迷住每一个过往路人。在西斯拉夫人的索布语中,德累斯顿意为"河边森林的居民",可见易北河谷有史以来水美草肥的自然风貌。
19世纪,德累斯顿作为萨克森王国的首府,人气十足。到了20世纪初,它俨然成为是拥有近40万居民,热闹非凡的大都市。它不仅是各国艺术和古董珍品的交易地,更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工业制造中心,见证了钟表制造、相机镜头和食品医药等领域创造的一个个奇迹。知名品牌如朗格钟表和蔡司镜头,都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
但20世纪乃多事之秋。德累斯顿在二战结束前,遭遇灭顶之灾。炸弹将昔日的辉煌化为一片灰烬,诸如圣母大教堂、茨温格宫和森帕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无一幸免于难。留下的,唯有废墟里惨痛的教训。
德累斯顿 作者:逄小威1990年,两德统一。德累斯顿获得新生,沐浴在和平发展的荣光里。它的钟表制造、汽车工业、科学研究和创新设计等,开始再领世界潮流。朗格在市中心开了专卖店,保时捷工厂和大众辉腾的玻璃工厂落户于此,工大和设计学院等教育机构,让大批年轻的血液在此创业。与日递增的朝阳企业,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使德累斯顿成为名副其实的"德国硅谷"。
德累斯顿的老建筑也逐步被翻修一新。修复后的皇家艺术收藏,如古代大师画廊、近代大师画廊、皇家珍宝馆、瓷器馆和数学物理沙龙等,让游客流连忘返。而此前,森帕歌剧院也在前东德政府的努力下,于1985年完成了修复工作。
2005年,德累斯顿的地标圣母大教堂,经过13年的重建,终于拔地而起,再次圣光焕发。它新砖旧瓦黑白相间的外墙,它塔顶上那金色圣十字的来源,都是一段段五味俱全,耐人寻味的故事。
《制琴师的家园》
萨克森茂盛的山林间,有栋建于20世纪初,位于制琴传统遐迩闻名的马克纽基尔辛镇(Markneukirchen),具青春派艺术风格的瑰丽建筑。这座四面环山的建筑,曾是乐器商梅尔茨(Merz)的家。前东德时期,它一度成为幼儿园,如今,它拥有全欧洲独一无二的弦乐制造专业。
手工乐器作坊 马尔克诺伊基尔兴 作者:逄小威在山杜鹃怒放的季节里,这座宁静而幽美的建筑,掩映于红色山毛榉、菩提树、云杉和槭树之间。作为隶属于西萨克森应用技术大学应用艺术系(系部设在茨威考)的一部分,它的楼内活跃着37位来自德国、英国、法国、土耳其、西班牙、韩国、日本等地学子的身影,其中有22位,是专门学习制造提琴和吉他的年轻人。
提琴是个十分复杂的发音体。几个世纪以来,它逐渐发展成一件完善的音乐艺术品。传统制琴人必须掌握的,是对木材的了解,对制琴的经验和细致入微的指间功夫。若要创造提琴的完美音质,除了学会其复杂工艺外,还要精通物理学、电声学、测量术,甚至心理学等等。业已完成制琴基本训练的学子们,一旦考入这所学校,将有四年时间,在这桃花坞般的环境里,背倚千姿百态的窗格,设立自己的工坊,学习古琴制作的复杂工艺。他们的毕业论文,往往就是一件完美仿古的大师级提琴。
手工乐器作坊 马尔克诺伊基尔兴 作者:逄小威这里的学生除了提琴制作课程,还必须苦修西方音乐史、自然史、历史方法论和艺术史。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了解古琴精湛的制作工艺时,懂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学校的四位兼职教授,往往自己就是制琴大师,理论与实践的完好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与音乐和乐器相关的,不可多得的全方位知识图景。学生们在制作18或19世纪的乐器,如Rene Lacote的吉他,Francois Chanot的小提琴,Ernst Busch或Johann Christian Hoffmann的古大提琴时,必须回答这些古琴曾经演奏过的保留曲目,演奏技巧及其相应时代的演奏风格等问题。可以想象,西萨克森应用技术大学应用艺术系的制琴学生们,一旦毕业,便是全球范围的业内顶尖技术人员。无论是自己开设琴坊,或受聘于人,他们都会是独当一面的高级制琴师。
《SAXONIA》与你讲述萨克森
摆轮夹板雕刻 作者:逄小威正如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范迪安先生所言"在记录现实的同时,摄影的真正意义应该是揭示人与物形象存在后面的精神,为此,摄影的语言便是一种精神的语言",通过每一幅作品,逄小威先生传达着自己在萨克森的每一份感动,用摄影的语言,通过镜头叙述着萨克森的个性。
《SAXONIA》摄影集"逄小威先生的摄影作品展开的景象是丰富的,他或举目眺望,以纵深的视域表现萨克森的田野、山峦、河流与城市,把我们的视线引向天地交汇的远方,如同置身于辽阔的空间,呼吸到透爽的空气;他或驻足凝视,将镜头近距离聚焦于建筑的躯体、街头的雕像和生活的人物,如同用镜头抚摸萨克森历史文化的印记与当代的生活秩序,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永恒;他此行与其他旅行者最为不同的创作是以萨克森悠久的手工艺传统为课题,拍摄了一批以朗格制表工艺为代表的场景和肖像,让人从中体会到追求卓越与慎密也体现了德国文化的工匠精神。"范迪安先生深刻诠释了逄小威先生与众不同的视角,将这种由精神呈现出来的摄影艺术,进行高度概括。最终,这些跨越不同文化、视角、空间的作品,由朗格收录于《SAXONIA》摄影集,一幅幅黑白光影背后,正与你娓娓道来德国精湛工艺的家乡--萨克森。( 吴一冰)
2022-06-05 15:51:54